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心系家家幸福 关爱人人健康 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
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领导关怀
医院文化技术设备
天使风采联系我们
科室导航
内一科内二科
内三科外一科
外二科骨科
妇产一科妇产二科
儿科眼科
口腔科耳鼻喉科
神经一科神经二科
神经三科康复医学科
优抚科急诊科
精神科重症医学科
不孕不育门诊查体中心
检验科麻醉科
血液净化中心CT室
超声科心电图室
脑电图室放射科
分院更多科室
免费急诊电话
名医堂
(聊城电视台)名医堂-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侯春梅《孕育新生》演讲
(聊城电视台)名医堂-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神经三科主任林占奎
(聊城电视台)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儿科主任张永芹
首页 > 牧琳爱网上纪念馆 > 报纸报道
(聊城日报)用爱铸就生命的分量——追记美国老人牧琳爱的“中国梦”(连载一)

日期:2013-10-09 13:02:38 来源:

2007年10月19日,牧琳爱在阳谷县寿张镇敬老院与其他老人一起欢度重阳节。

2004年12月25日,牧琳爱在阳谷县刘庙村扮作圣诞老人,赶着毛驴车向村里的乡亲们赠送圣诞礼物。

1992年,牧琳爱再次返回聊城时与童年伙伴的后人合影。

  ■本报记者 曹天伟

  2013年5月31日上午8点,山东聊城国际和平医院,新的一天开始了。门诊室里,医生和病人认真交谈着,问病、诊断、开方;病房里,护士们穿梭忙碌着,配药、输液、更换消毒物品。一切如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只是,那个经常来这里和大家聊天,不时还会和人们来个拥抱的美国老太太再也不能来了。

  两天后,我们驱车行驶在阳谷县安乐镇刘庙村的街道上。道路虽不算宽,却十分规整,一棵棵随风摇曳的果树,像是在向慕名而来的客人诉说着这里的富饶美丽。蛐蛐还在嘶鸣,鸟儿还在吟唱,只是,那个圣诞节会给孩子们送礼物、过年时会和村民一起包饺子的“洋村民”再也不能来了。

  这个夏天,伴随着一个老人的离去,许多人怅然若失,甚至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若干年后,他们或许会向子孙回忆:曾经有一个叫牧琳爱的美国老太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生活,只为实现她儿时的一个梦想……

  这是一个人在中国的故事,一位耄耋之年的美国老人,变卖自己所有的家产后定居山东聊城,和这里的人们一起生活,一起唠家常、种花草、包饺子、过中国年;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在中国的14年里,她为当地捐资助学、修路植树,为贫困的人们爱心义诊、慷慨解囊,几乎倾尽所有。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深深爱着远在万里之外的另一个国度的人们,也为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只有懂得爱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才能赋予生命沉甸甸的分量。这种爱,跨越年龄、跨越肤色,甚至跨越了整个太平洋!

  童年在中国度过

  在刘庙村村委会办公楼里,记者见到了村民宋士良,曾经担任村团总支书记的他,是牧琳爱生前的好友,也是老人在中国的“亲人”。“4月21日,星期天,我还带着孩子去聊城陪老太太玩,当时约好了下一个周末回刘庙看看,没想到她就这样走了。”这位朴实憨厚的农村汉子,用哽咽的声音向记者讲起了他所知道的美国老太太。

  牧琳爱,英文名EuniceMoeBrock,女,美国公民。我们的故事就从牧琳爱出生的20世纪初说起。

  1904年,在一艘驶向中国的轮船上,美国传教士牧鸿恩(约翰)和他未来的妻子玛莎相遇了。后来,他们在中国河北秦皇岛定居,并结婚生子。1917年8月11日,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牧鸿恩为她取了个中文名字,叫牧琳爱。不久,他们举家搬到山东聊城,住在山陕会馆附近,并在聊城修建了教堂,成立了教会。

  20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动荡不安,贫穷、战乱、瘟疫和苦难,时刻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也在牧琳爱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她非常清楚地记得,在她一家居住的地方,夜里经常发生一些枪战,有时候能听到子弹打在墙上的声音。家人们一起躲到后面的卧室里,父亲冒着危险到外边探听是谁和谁在打仗,然后回到卧室里告诉妻子和孩子们。枪声停止后,孩子们再分别回到各自的卧室。

  牧琳爱说:“我小的时候,在中国看到很多人饿死了,有的小孩子被父母卖掉,还有战争,给很多人带来了灾难。那时我经常想,长大后如果能帮助这些苦难的人过上幸福生活,那该多好啊!”

  再深重的苦难也不能磨灭孩子追求快乐的天性。牧琳爱的父亲有一头小毛驴,他经常骑着小毛驴去附近村庄传教,每当父亲回到家的时候,她总是跃跃欲试地想要骑上一圈。在牧琳爱3岁多的时候,父母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由家里的佣人带她去运河边骑毛驴。“当我们到达运河边的时候,毛驴把头垂下来,我就很自然地从它的两只耳朵根儿前滑了下来。”每当向人讲起儿时的这件趣事,牧琳爱总会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在牧琳爱出生之前,他4岁的哥哥就因为传染病夭折了。母亲担心剩下的孩子们也被传染上疾病,所以不让牧琳爱跟中国孩子玩,只有两个男孩子例外,其中一个叫周仁杰。周仁杰很有艺术天赋,经常画一些花草树木送给牧琳爱,牧琳爱则会拿出家里的零食和好朋友分享。有时,牧琳爱还会偷偷跑出去和周仁杰以及其他的一些小伙伴做游戏。80多年后,每当牧琳爱回忆起儿时的伙伴,她经常遗憾地说:“他(周仁杰)非常老实憨厚,可是他心灵手巧,如果当时能去一所比较好的艺术学校接受教育,他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才。可惜,当时的中国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中国人热情、善良、宽厚、淳朴的品格,深深地刻在牧琳爱的脑海里。在她的心中,中国人对自己一家永远是那么友善诚恳,中国永远是那么充满神奇的魅力,以至于在回国后的几十年里,她一直渴望再回到中国,为那里的人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渴望回到中国

  当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军阀混战、连年饥荒之中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政府应对经济大萧条的一系列措施正逐渐发挥作用,工厂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银行又开始了正常运转,农田里又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失业的人们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

  此时的牧琳爱,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1930年底,牧琳爱的父母完成了在中国的传教使命,要回国定居了。牧琳爱不愿离开善良的中国人,更不舍得和这里的小伙伴们分离,但幼小的她又有什么办法呢?她走的那一天,小伙伴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他们都哭了,牧琳爱也哭了,她对小伙伴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里的一切,还会回来的,我说话算数!”

  她没有想到,儿时的一个愿望,竟成为她为之守望一生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竟成为她一生的精神追求和感情寄托。

  在回国的轮船上,父亲对牧琳爱说:“中国人善良、勤奋,但他们实在是太苦了,希望你将来能再来这里,给他们帮助。”听到父亲的话,她暗下决心:“长大了,我一定要回到中国!回来帮助这里的穷人们。”

  她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

  牧琳爱一家回到美国后,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路易斯城。后来,她考上了这个城市的一所大学,读的是护理专业,她认为中国人需要健康,需要更先进的护理知识。为了将来回到中国后能更好地和当地人交流,大学期间,她认真学习汉语,当时能读懂两千多的汉字。这些努力,都是为回中国做准备。

  读完大学后,牧琳爱又去了田纳西州Vanderbild大学攻读护理学硕士,并在1941年获得硕士学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牧琳爱从报纸、电视的报道中看到,中国的抗日军队和老百姓缺少基本的医疗救治,许多受伤的人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留下了残疾,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忍受着怎样的煎熬啊,自己儿时的小伙伴会不会受伤,甚至死去?夜深了,牧琳爱躺在床上,一个个悲伤的画面萦绕着她的思绪,让她不能入睡。于是,她向政府申请到中国去支援抗日战争,以便帮助那些勇敢的人,同时寻找自己日夜思念的儿时伙伴。遗憾的是,她的申请未获政府批准,牧琳爱只好放弃了这一想法。

  这一年,牧琳爱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的校友埃德温。兴趣相投的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当埃德温向她求婚时,牧琳爱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两人结婚后一定要去中国定居。但是,埃德温无论如何也不同意去那个陌生而贫穷的国度,断然拒绝了她的要求。此后几个月的时间,牧琳爱与埃德温断绝了联系。尽管如此,已经陷入爱河的牧琳爱意识到自己无法抑制对埃德温的思念,她已经离不开这个人了。再往后,牧琳爱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想法,和男友埃德温重新和好,代价是她不再坚持婚后到中国定居。这一年,幸福的两个年轻人在加利福尼亚一家教堂结婚了。

  “因为我深爱着他,十分想念他,所以我不得不向他屈服。我告诉他先待在美国,但是我的梦想并没有破灭,就如我把这个梦想用一块布包裹起来,安全地储存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没有放弃我的梦想。”后来回忆起当时的那段经历,牧琳爱常常对周围人这样说。

  结婚后,牧琳爱和丈夫埃德温选择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定居。非常喜爱孩子的她,成为当地一家儿童医院的护士,后来,她又相继被提升为教育部主任、院长,并担任丹佛市护士学会主席。生活中的牧琳爱十分幸福,她生养了两儿两女,一家人过着非常宽裕舒适的生活。通过努力,他们有了别墅、花园,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40英亩山林。热爱生活的牧琳爱从加州一位花匠那里要到一棵中国枣树,栽在自己的院子里,很快,花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和花儿。工作之余,她还带着孩子们为花园扎上了篱笆,以免这些美丽的花儿被下山觅食的小鹿踩到。

  舒适的生活并没有泯灭牧琳爱对中国的向往和情感。她通过各种方式关注着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并讲给丈夫和孩子们听,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她通过邮局订阅了很多中国的杂志,比如《北京周刊》《中国画报》《今日中国》等,这些杂志能够让她及时地了解到那个遥远国度的信息。同时,牧琳爱还加入了当地的美中友好协会,协会每个月都要举行一次会议,她经常能听到一些人说起他们到中国旅游的见闻,从他们的描述中想象着中国大地发生的种种变化。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用八年艰苦卓绝的战斗,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伟大胜利。牧琳爱和人们一起欢呼着,庆祝着,想起自己曾经在中国的一切,特别是那些可爱的小伙伴,她热泪盈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个拥有4亿人民的文明古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牧琳爱十分欣慰,更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儿时伙伴感到由衷的高兴。那个崭新的国度能不能走向富强?应该已经结婚生子的伙伴们会不会过上好的生活?她激动不已。

  后来,爆发了朝鲜战争,中美两国的关系十分紧张,但牧琳爱对中国的思念却丝毫没有减少,反而随着岁月的积累越来越强烈。童年的小伙伴周仁杰还好吗?童年生活过的聊城怎样了?强烈的怀念像一头小鹿强烈地叩击着她的心弦。

  20世纪60年代,她向丈夫提出了去中国工作的想法,考虑到当时中美没有建交且关系紧张,埃德温没有同意。

  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牧琳爱认为来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又一次同埃德温商量。这一次,埃德温说了句“中国现在还太穷”,仍然没有同意。此后的几十年里,她几乎每天都要留意有关中国的新闻。

  这位对中国人民充满感情的美国人,何时才能回到那片令她魂牵梦萦的土地啊!

  第一次回到中国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被彻底粉碎,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十年动荡,给新中国带来了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工厂被砸毁,学校停课,许多正直的人被打成“右派”。如何医治文化大革命给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带来的重大创伤,成为对中央领导集体的严峻考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由此展开。这场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开始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向越来越多的国家敞开怀抱。

  我们的主人公牧琳爱,就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她生命中的又一个转折点。

  1992年,牧琳爱和丈夫都退休了。没有了工作的羁绊,牧琳爱再次向丈夫埃德温提出了到中国旅游的愿望。看到妻子渴望的眼光,这一次,埃德温欣然应允,这让牧琳爱兴奋不已。临行前,牧琳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提笔给聊城市政府写了一封信,详细陈述了自己童年在中国的经历,并希望了解儿时伙伴周仁杰和那座教堂的消息。

  聊城市政府对牧琳爱的来信十分重视,不久就寻找到了牧琳爱儿时的5个伙伴,他们这时候也大都过了古稀之年。不幸的是,周仁杰这时已经去世了,不过他的子女都还在聊城,并且生活得很幸福。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聊城市政府给牧琳爱回了一封长达5页的信,详细告诉她周仁杰子女的情况,包括通讯地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同时向她介绍了聊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并邀请牧琳爱在适当的时候来聊城故地重游。

  收到回信的牧琳爱悲喜交加,悲的是儿时最好伙伴的过早去世,她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早日回到中国去,就算不能在中国定居,能亲眼看一下自己的儿时伙伴也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啊;喜的是当地政府对她的请求十分重视,她认为,美国的任何政府都不会对个人的事情这样做的。也正是那封5页长的回信,更加坚定了牧琳爱今后落户中国的愿望。

  就在这一年的11月,经历62年的思念后,牧琳爱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儿时故乡。

  踏上聊城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牧琳爱被眼前的一幕幕所深深震撼着。儿时的教堂面貌依旧,但在她经常玩耍的大运河边,曾经破败不堪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石板路和绿荫如盖的茂密树木,两岸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她家曾经住过的房子也完好地保存着,但那是政府特意保留的旧居,为的是让后人记住那段苦难深重的岁月,在这所旧居周边,矗立着一栋栋精巧别致、赏心悦目的仿古建筑。看到这些,牧琳爱感到有些陌生,却有更多的暖流从心底涌出。

  对这次中国之行,埃德温幽默地说这是陪妻子“回娘家”。在这里,心实意笃的聊城人热情接待了这对远方的客人。牧琳爱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几个童年伙伴,她和这些伙伴一块回忆儿时的快乐时光和这些年的相互思念,说到激动处,他们一会儿笑声朗朗,一会儿又欷阵阵。随后,牧琳爱和丈夫又拜访了儿时伙伴周仁杰的几个子女。已逝的周仁杰当年渴望读书而不可得,如今他的儿孙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高等教育,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周仁杰的子女对这对美国来的“亲戚”格外热情,用家里最好的饭菜招待他们。席间,牧琳爱拿出一张珍贵的老照片送给他们,这是一张周仁杰和他母亲的合影,是60多年前牧琳爱的父亲拍摄的,一直为牧琳爱所珍藏。捧着这张仍然十分清晰的黑白照片,周仁杰的子女们激动不已,更对眼前的这位美国老人多了一份难以言说的感情。在这之后,他们一直把牧琳爱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

  利用在中国的这段时间,牧琳爱还和丈夫去了桂林、海南、三峡、西藏等地,她迫切地想要看看,这60多年中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坐着竹筏在清澈见底的漓江上漂流,踩着细细的泥沙在海南椰树下休憩,搭乘渡轮穿过美如仙境的三峡风光,徒步行走在一尘不染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眼前一幕幕如梦似幻的风光,让并不是很情愿来到中国的埃德温也不禁赞叹:“难怪你会留恋这里。”所到之处,除了如诗如画的风景,牧琳爱夫妇还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淳朴与善良。在旅途中,有同行的年轻人义务为这对老年人背起行囊;在景点,有工作人员主动为他们免去门票费用;餐馆里,老板会热情地向他们推荐自己的拿手好菜,并为这对外国老人打很大的折扣……每当遇到热情的人们,牧琳爱总是对他们说:“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在中国的60多个日日夜夜,牧琳爱和丈夫每一天都在兴奋着、感动着。她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加深了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日后来中国定居的决心。 (未完待续)

  编者按

  一位美国老太太,在82岁时变卖掉美国的房产、汽车和山林,只身来聊定居;她倾其所有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自己却仍穿着十几年前的旧衣服;她曾被评为“中华慈善大使”,获评“2006年感动山东十大新闻人物”,被授予“齐鲁友谊奖”,以及“山东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她在聊城14年,为这里的人们捐资助学、植树修路、免费义诊,2009年,她终于获得中国“绿卡”,彻底圆了“中国梦”。

  她就是牧琳爱(EuniceMoeBrock),一位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美国老太太,带着和蔼真诚的微笑,操着不太熟练的汉语向人们表达:“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有一颗中国心。”

  2013年4月28日凌晨4时50分,牧琳爱,这位跨越太平洋的爱心使者,安详地走完了她96年的人生历程,把对中国的无限眷恋永远定格在自己的生命中。

  为纪念这位可敬的美国友人,也为弘扬牧琳爱女士跨越国籍和种族的大爱,我市编辑出版了《一位美国老人的中国情》一书,本书共分为传记篇、爱心篇、足迹篇、嘉许篇、追思篇五部分,是牧琳爱女士96年人生轨迹特别是最后14年人生经历的缩影。书内原汁原味地收录了近些年来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对牧琳爱女士感人事迹的宣传报道,以及一篇报告文学,本版选取该书的报告文学传记篇《用爱铸就生命的分量》,分三部分连载,对牧琳爱女士的生平进行真实地浓缩和还原,使广大读者能够记住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民间友谊大使,并将这份珍贵的友谊永远传递下去。

  网址:http://lcrb.lcxw.cn:8088/shtml/lcrb/20131009/vB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