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心系家家幸福 关爱人人健康 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
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领导关怀
医院文化技术设备
天使风采联系我们
科室导航
内一科内二科
内三科外一科
外二科骨科
妇产一科妇产二科
儿科眼科
口腔科耳鼻喉科
神经一科神经二科
神经三科康复医学科
优抚科急诊科
精神科重症医学科
不孕不育门诊查体中心
检验科麻醉科
血液净化中心CT室
超声科心电图室
脑电图室放射科
分院更多科室
免费急诊电话
名医堂
(聊城电视台)名医堂-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侯春梅《孕育新生》演讲
(聊城电视台)名医堂-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神经三科主任林占奎
(聊城电视台)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儿科主任张永芹
首页 > 牧琳爱网上纪念馆 > 报纸报道
(聊城日报)用爱铸就生命的分量——追记美国老人牧琳爱的“中国梦”(连载二)

日期:2013-10-10 13:22:42 来源:

2006年1月24日,牧琳爱在阳谷县刘庙村赶年集。

2009年7月,牧琳爱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曹天伟

  村里来了美国老太太

  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法彭沙尔

  爱,在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定义。在牧琳爱看来,爱不应该被年龄、肤色、距离所阻隔,付出爱、得到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她对别人说:“聊城是我的老家,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我一直认为,我生来就是要为中国人民服务的,这里的人需要我。”

  1992年,已经75岁高龄的牧琳爱和丈夫一起回中国“探亲”、旅游。尽管非常舍不得离开这里可爱的人们,但她知道,丈夫并不想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定居,学习另外一种陌生的语言,适应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自己更不可能和深爱的丈夫分离。在中国度过60天的快乐时光后,她和丈夫回到了美国。

  接下来的几年里,牧琳爱和日渐苍老的埃德温几乎形影不离,悉心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早上,她会为丈夫端上可口的早餐,饭后,不厌其烦地照顾丈夫吃药康复。但岁月如同一把刻刀,仍不断侵蚀着埃德温每况愈下的身体。到了1998年,埃德温的状况更是大不如前,每天只能卧床休息。在丈夫生命中最后的这段日子里,牧琳爱对他整天整夜进行护理,直到8月24日,他安详地去世了。

  深爱她的丈夫去世后,牧琳爱独自住在空旷的老年公寓里,体会到了难以言说的孤单。虽然她大半生时光在美国度过,却越来越强烈地怀念那个遥远国度里朴实善良的人们。这种怀念日复一日地滋长,终于促使她做出决定:去中国生活。

  来中国前,牧琳爱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写信,讲自己要来中国工作的理想和抱负,请基金会予以帮助,并提出要到中国的贫困农村生活,以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基金会的一位陈姓工作人员认为,牧琳爱幼时曾经生活在山东聊城,能说一点点中国话,或许住在聊城对老人来说比较熟悉,也更加方便,就把她介绍给了聊城市政府。于是,身无牵挂的牧琳爱,卖掉了自己的40英亩山林和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远渡重洋回到了这片令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决定在这里度过生命中最后一段美丽时光。

  考虑到牧琳爱年纪较大,聊城市政府安排她在经济条件较好、交通比较方便的阳谷县安乐镇刘庙村安了家。这一天是1999年11月15日,牧琳爱82岁。

  70年的别离,似乎只为80岁的相见,相见了,就再也不想离开。

  鲁西平原上的刘庙村像安谧的港湾,静候着牧琳爱远渡重洋的小船。这个村庄有农户300多户,人口1300多人,耕地1135亩,村里有一家大型肉鸡加工企业凤祥集团,此外还有一些配套的小企业。

  牧琳爱的到来,受到了刘庙村村民的热情欢迎。在到达刘庙村的第一天,大伙为她举行了一个简短而隆重的欢迎仪式,四里八乡的村民、活泼快乐的孩子们赶过来,想看看要到他们这里定居的美国老太太长的什么样子。刘庙村委会更是把她当做贵宾一样接待,特地把村里最好的一座院落腾了出来,为她配置了冰箱、彩电、电话、电脑、沙发等家用电器和家具。考虑到牧琳爱在美国生活了近70年,中文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村里还为她聘请了一名贴身女翻译,负责照顾她的日常生活起居。按照村委会的意思,这一切都是免费提供,以表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欢迎。牧琳爱对乡村干部和群众的周到安排十分感激,但她并不想麻烦当地人。她对该村党总支书记刘庆安说:“我是来这里扎根的,不是来做客的。如果我的到来给你们增加麻烦,我会愧疚和不安。”她坚持用自己的钱付清了购买所有电器和家具的款项,并按月支付翻译工资和水、电、通讯等费用。“一位美国老太太到刘庙村来了,听说她要长期住在这里……”牧琳爱的到来,很快成为四里八乡、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许多人对这位外国老太太表示欢迎,特别是本村的一些村民喜欢到牧琳爱的小院里和老人聊天,聊她过去的经历、在美国的生活、回中国居住的原因。但也有一些人很不理解,“在美国的生活不是很舒服吗,为什么要到中国农村来?难道是来这里养老吗?”

  但很快,大家发现,这位美国老人真的不是来中国养老的。

  来中国之前,牧琳爱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为贫困乡村建一所希望小学。但刘庙村的干部告诉她,这里已经有了很好的学校。于是,牧琳爱对村里的小学进行了考察,看到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她当即为学校捐款3万美元用于建设微机室,并为老师修建办公室,为球队购买服装。用这笔宝贵的资金,学校购买了20多台电脑,并开设了计算机课。轻轻点击鼠标,就能浏览各种各样的信息,敲打几下键盘,还能输入拼音和汉字……这20多个“大块头”的到来,让刘庙村的孩子们兴奋不已。但问题来了,由于老师和孩子们之前从没接触过电脑,对怎样操作这一台台复杂的机器几乎一无所知。牧琳爱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开机、关机、建文件夹、查询想要知道的信息,每项都要不厌其烦地教上几十遍,直到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能开设微机课,这对当时聊城绝大多数城乡小学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村党总支书记刘庆安说。为感谢牧琳爱,刘庙村小学更名为中美友谊小学,并聘她为名誉校长。

  此后3年间,牧琳爱又相继捐款近2万元人民币,资助刘庙村幼儿园和镇上其他学校购置玩具和音、体、美器材。为了帮助刘庙村的孩子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她还主动提出担任孩子们的英语教师,于是学校里就多了一个分文不取却尽职尽责的“外教”,就连镇上中学的英语教师也常到牧琳爱家里接受免费培训。村里的小学英语老师袁丽珍说,老太太给孩子们上英语课时,经常会用简单的词句,向他们介绍自己的生活经历、旅游见闻,还有国际上的一些大事,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也喜欢和她在课堂上交流,因此英语水平提高很快。后来,牧琳爱还订阅了国外的教育报刊,就“让每个孩子都成功”问题进行研究,她经常通过电子邮件了解国外朋友在教育方面的见解,及时把中国乡村教育的变化传递给他们,并把研究所得转达给刘庙小学。

  牧琳爱特别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找她玩。刚到刘庙村定居时,村里的孩子们听说来了一位美国老奶奶,都好奇地跑到她家里去看。这时的牧琳爱,每次都会费力地蹲下身子,把糖果塞到孩子的小手里,亲切地抚摸孩子稚嫩的脸庞,用一些简单的汉语和他们交流,问他们叫什么名字、几岁了、上几年级了……她常常对孩子们说:“在你们身上,我好像看到了自己儿时伙伴的影子,只是他们没有你们现在这样幸福。今后,我就是你们的奶奶了!”渐渐地,牧琳爱几乎和村里所有上小学的孩子都成了好朋友,孩子们爱这个白发碧眼的外国老奶奶,也喜欢和她聊天交流,尽管有时要靠翻译王玉清帮助他们翻译。在刘庙村居住的近十年间,牧琳爱的家里常常聚满了孩子,客厅的地上摆满了玩具,院里的屋顶上也落满了打飞上去的羽毛球,不长时间就得请人爬上去捡下一堆。特别是每逢圣诞节,牧琳爱都会托人从阳谷县城捎来200多斤的瓜子糖果,然后雇上一辆毛驴车,戴着圣诞礼帽到村里的小学和中学为孩子们派送圣诞礼物。路上遇到村民,她还会用中文问好:“你吃饭了吗?”

  在离刘庙村不远的高庙王乡苦水王村,也有一个因牧琳爱而得名的学校中美友谊幼儿园。原来,苦水王村是牧琳爱的翻译王玉清的老家,几年前,经常随王玉清回家的牧琳爱发现村里的孩子要到5公里外的乡里上幼儿园。因此,老人几次提议村里建一所幼儿园,解决农村孩子入园难的问题。在老人的支持下,2010年8月,王玉清的父亲腾出一所宅院,作为幼儿园的教室。牧琳爱经常来这里看望孩子们,并时常向幼儿园捐玩具、画笔和图书。几年间,老人和这里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现在,不仅苦水王村的孩子到中美友谊幼儿园读书,附近三个村的孩子也都被送到了这里。

  牧琳爱刚到刘庙村时,村里决定发展大型的梨枣基地,她为此捐赠了41000元人民币,并和孩子们一起植树。之后,她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助刘庙村发展经济。为了帮助刘庙村的村民生产致富,牧琳爱请美国的亲友寄来水果、蔬菜、农作物种植方面的书籍,引导村民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美国农产品。她从网上购买了一批番茄种子,其中一部分分给刘庙村村民,一部分送给了聊城市的大公园凤凰苑,还有一小部分自己种植。她让美国朋友寄来7棵无籽石榴树苗,栽在自己的花园里。这种无籽石榴酿制出的石榴酒对老年人的身体有好处,她说如果试种成功的话,就提倡大家推广种植,搞成种植加工一条龙,可以让大伙迅速致富。2002年,她又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开紫色花、能结出硕大果实的叫作“PAW”的果树。她说:“如果这种稀罕的果子拿到市场上去卖,一定能卖好价钱。”

  儿时对旧中国苦难生活的记忆,让牧琳爱对生活贫困的人们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亲近感。别人有什么事情找到她,不管认识不认识,她总是尽力帮助。刘庙村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女聋哑人,牧琳爱看到她生活困难,就打算向她提供一些资助。由于担心直接资助会伤她的自尊心,牧琳爱就买来毛线请她帮忙织毛衣,然后再以高价收回。一件成本不过十几元的毛衣,牧琳爱硬是塞给她30多元。村里有个小伙子,整天不务正业,牧琳爱打算帮助他。后来,牧琳爱发现小伙子喜欢音乐,就把自己的电子琴送给他,小伙子十分感动。牧琳爱趁机鼓励小伙子学点手艺,找一份工作,好好地生活。距牧琳爱家200多米远的一户人家,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每个周末,牧琳爱都会带着孩子搭公交车到聊城治疗,一直坚持了两年多,直到孩子去了济南一家残疾儿童学校就读。

  和刘庙村村民相处的十多年间,牧琳爱为这里的人们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也赢得了乡亲们对她的尊敬和爱戴。大伙都愿意到这位和蔼可亲的美国老太太家唠嗑、啦家常,随手带上自家果树上结的枣、梨等。比牧琳爱小两岁的李道成老人,先后为牧琳爱的重孙做了六双小布鞋,这些鞋都“漂洋过海”到了美国,后来牧琳爱的儿子来中国探望母亲,竖起拇指夸鞋子做得好。每到牧琳爱过生日,一些村民会买来蛋糕和礼物为她庆祝,和她一起吹灭生日蜡烛。村委会把她当本村村民一样看待,逢年过节,都会发给她一桶油、一袋面,过年时还会发一件大红棉袄,这让她感到非常温暖。每年年底,牧琳爱都被安乐镇评为“尊师重教先进个人”,每当接过大红证书时,她的脸上都会绽放出满足的笑容:“能在中国得奖,我感到很自豪。”

  后来,当有人向牧琳爱问起对中国农村的简朴生活是否习惯时,她说:“我不想过奢华的生活,我要用我有限的积蓄和剩余的精力,为中国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做善事能让人生更有意义。”

  担任医院名誉院长

  有人说,牧琳爱像加拿大的白求恩和中国的雷锋,老太太有些茫然。她或许并不知道这两个在中国备受尊崇的楷模。她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一个爱中国、爱别人的美国老人。

  在牧琳爱的印象里,童年时期的小伙伴个个都是骨瘦如柴、面色菜黄,大人们也是如此,许多人得病了常常没钱救治,这让她对中国人的身体状况十分担心。后来在美国上大学期间,她主修护理课程,希望将来能帮助中国人,尽己所能为他们减轻病痛。

  回到中国后,牧琳爱盼望着能为中国人的健康做些什么。

  牧琳爱为当地捐资助学、修路植树的事情传开后,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许多中央、省、市级媒体都对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2000年,聊城国际和平医院院领导找到牧琳爱,邀请她担任该院名誉院长,牧琳爱高兴地答应了。牧琳爱说,尽管自己没有太多的钱,没办法为医院买太贵的仪器,但她可以利用自己在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医院的员工提高护理水平,为病人们减轻一些病痛。

  牧琳爱担任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名誉院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医院的专家到刘庙村为老人做免费体检。了解到很多老人的视力不好,她就叮嘱工作人员重点对这些老人的眼睛进行检查。后来检查结果出来,一些老人需要做眼部白内障手术,但这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他们没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于是,牧琳爱拿出自己的积蓄,请韩国专家为5位老人做了白内障手术,让他们重新见到了光明。2005年9月,牧琳爱又出资为刘庙村110多名眼睛近视的村民配了眼镜,大家都亲切地称她是降临到刘庙的“光明使者”。

  为帮助医院提高诊疗水平,牧琳爱利用所学的护理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念,对医院护理人员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手把手地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护士作示范。她利用自己在担任丹佛市儿童医院院长期间建立的关系,数次邀请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医疗专家来医院讲学、授课,举办了“中国聊城国际学术交流暨仪器捐赠”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3年11月,她邀请英国医生哈里奥尔德菲尔德和两个加拿大合作伙伴来华展示两项最新医学发明,因为她相信,这种新的发明能提高人体气能的循环,对保健会大有好处,同时还能减少医疗费用。此后不久,她出资20万元为医院购买了一台电水晶检测治疗仪,并请研制者英国博士海瑞到聊城亲手传授技术,为医院培训了6名专业人员。2006年4月,她又出资为聊城国际和平医院修建了假山、亭子和鱼池,让病人和医生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生活。

  每个周末,牧琳爱都会准时从阳谷赶到聊城,给那里的年轻医生们讲授医护知识、上英语辅导课。到了周六晚上7点以后,牧琳爱在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的家就成了一个“英语角”,医院的医生、护士,还有附近的许多学生、市民都喜欢到她这里学习英语,常常把小小的屋子挤得满满的。好客的牧琳爱饶有兴致地和大家交流,同他们分享自己儿时的经历、在美国的情况,还有在中国旅游的所见所闻,她幽默的表达方式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她自己也感觉十分开心。一年夏天的周六,狂风大作,大雨下个不停。已经过了七点钟,在牧琳爱住处等候的十多个人正要离开,这时牧琳爱和翻译撑着雨伞来了,大家十分感动,而牧琳爱却连连为自己的迟到表示歉意。每次从刘庙赶到聊城,牧琳爱都要搭乘村上的公交车,十分不便。医院里想为她配一辆车,牧琳爱拒绝了,她说:“我喜欢坐公交车,喜欢和车上的人一起聊天、看风景,坐医院的专车反而会不自在。”可谁都知道,她是怕给医院增加负担。这个“英语角”让很多人受益匪浅,医院骨科的付慧医生刚考取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就立即把好消息告诉了牧琳爱这位特殊的“英语老师”。

  担任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名誉院长后,牧琳爱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孩子,这让她感到十分高兴。“您的宝贝多么可爱呀!”“拥有孩子的母亲真是太幸福了!”每次查房,她都要到妇产科和儿科转一转,为产妇们示范如何正确地进行母乳喂养,并亲手抱起啼哭的婴儿,为孩子唱起摇篮曲。现在,妇产科的20多名医护人员,几乎每人都会哼唱上一段“美国摇篮曲”。

  牧琳爱十分乐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护理理念。中国自古就有“坐月子”一说,产妇生产后的第一个月必须在家里静养,不能洗澡、刷牙、吃水果,甚至不能长时间走动,但牧琳爱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她鼓励产妇在休息的同时,要适当活动以加快产后恢复,要多吃水果以补充维生素,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她告诉大家,要在最短的时间让孩子学会爬行,以便提高颈部支撑能力,这样会有助于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要多让孩子游泳锻炼,为孩子进行全身抚触按摩,以便促进他们的全身骨关节发育。在牧琳爱的影响下,医院妇产科推出了婴儿全身抚触项目,很受产妇们欢迎。在这里,病人和医护人员既把她当成院长,更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

  2006年,刘庙村的一名小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离家出走,附近一个村子更是有一名小学生因考试结果不理想而自杀。牧琳爱听说后非常伤心,也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几个月的时间,牧琳爱带着翻译走进上百户农村家庭,对孩子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最后,她决定自费引进美国的一种心理治疗仪器,这种类似于脑电波的仪器,可以获悉人的思想和意识,从而针对意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治疗,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压力,并排除在准备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紧张问题。牧琳爱之所以要自费为中国的孩子引进这种设备,是因为自己早年的一次经历。30年前,她曾经目睹过一个病例。一个小男孩学习落后,特别调皮,因此大家对他的评价让他心理压力非常大。一天,老师给他一本书,让他读完后3天内写一篇文章。男孩对老师说,我至少需要3周才能读完这本书。老师问,你想成为一个好学生吗?小男孩说,愿意。于是,老师就让他用这种仪器治疗,结果,小男孩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牧琳爱说,这个项目如果成功,将可以解除孩子们的巨大心理压力,让他们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这将影响他们的一生,也许就再也不会出现青少年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悲剧了。

  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牧琳爱的这个愿望最终没能实现,这或许也是她生命中为数不多的遗憾吧!

  爱心跨越国界

  200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让全中国人痛彻心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四川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美丽的巴蜀大地山河破碎,数万个鲜活的生命戛然凋谢。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哭喊着寻找爸爸妈妈,失去了孩子的父母歇斯底里地寻觅着最后一丝希望,失去了儿女的老人已将浑浊的双眼哭瞎。

  群山低首,江河呜咽。然而,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来了,热心的志愿者们来了,善良的白衣天使也来了……爱,给了灾区人民前行的力量。

  在电视里,牧琳爱看到了四川大地震的惨烈景象,她恨不得自己能飞过去帮助那里的人们;看到全中国人团结起来奋力抗灾的场面,她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她和刘庙村群众、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员工一起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两次共捐出了1800元。她说:“我年龄大了,不能亲自去灾区帮助他们,只能用这种方式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得知中国发生大地震后,牧琳爱远在美国的亲人和朋友对她十分担心,纷纷发来邮件进行问候。牧琳爱告诉他们,她很安全,并向他们讲述了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强。

  牧琳爱相信,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爱能融化冰雪,能加深感情,能跨越一切国度和肤色。“当你爱其他人的时候,当你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会深深地感受到你对别人的重要性。”在中国居住的14年,每次救灾捐款活动,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参加。

  2003年“非典”期间,牧琳爱通过慈善机构,向中国地方政府捐资1万美元,用于抗击“非典”。 200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大地震和海啸后,她又通过聊城市慈善机构,捐助了一笔资金。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她都在第一时间慷慨解囊……

  据聊城市有关部门统计,14年来,牧琳爱为当地捐款捐物超过35万元人民币。但对自己在中国做了多少善事、捐了多少钱,牧琳爱自己却并不清楚。她释然地说:“我只希望大家在若干年后能够记起有个美国老太太在这里居住过,和大家交朋友,至于她曾经做过什么,那都不重要了。”

  多么善良可爱的一位美国老太太啊!她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一个地地道道的聊城人,正像人们对她的赞美:“她是一个美国人,但她有一颗中国心。” (未完待续)

  《一位美国老人的中国情》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庆忠任主编。本书共分为传记篇、爱心篇、足迹篇、嘉许篇、追思篇五部分,是牧琳爱女士96年人生轨迹特别是最后14年人生经历的缩影。书内原汁原味地收录了近些年来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对牧琳爱女士感人事迹的宣传报道,本报记者专门撰写了报告文学《用爱铸就生命的分量》,介绍牧琳爱女士不平凡的一生,一并收录在书内。

  本版摘自该书的报告文学,共分为三部分进行连载。这是该篇报告文学在国内媒体首次刊发,对于弘扬牧琳爱女士的奉献精神、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民间友谊大使,有着深远的意义。

  网址:http://lcrb.lcxw.cn:8088/shtml/lcrb/20131010/vC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