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精神类疾病患者,大多数人唯恐避之不及,唯恐被伤害。但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的精神科医务人员们却“逆向而行”,解救了一个个正在被精神类疾病困扰的人。对于那些被不良情绪困扰着的患者,精神科医生像贴心的朋友、睿智的导师,通过治疗,帮助患者找到生的希望。
近日,媒体在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见到了李学欣、袁俊枚两位医生,了解到精神科医护人员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诊疗】既要“火眼金睛”还要“心细如发”
“失眠、早醒有可能是大问题,你知道吗?”袁俊枚以失眠为例,展示了他们的工作情况。她说,失眠可能是精神压力过大,或者是遭受了刺激,也有可能是重大精神类疾病的早期症状。对此,治疗方式是不同的,有的通过重复经颅磁治疗仪治疗即可;有的需要服药。
所以,精神科医生在面对第一次就诊的患者时,往往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进行问诊,“需要了解患者的家族病史,了解患者幼年、童年、成年各个阶段是否遭受过各类刺激,有无什么躯体疾病表现症状,因为心理疾病会引发躯体上的不适。”就算是来复诊的患者,他们也经常需要二三十分钟来了解最新症状,以便调整治疗方案。而那些分裂症、躁狂症的患者,因为不能控制自己,处理起来更为复杂。
精神科医生也常常去参加其他科室会诊,解决一些患者身体疾病反复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一些抑郁、焦虑的情绪会导致躯体化障碍,这是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如果没有“火眼金睛”,是发现不了问题的。
“精神类疾病和心理疾病的用药是完全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用药也是不一样的,因人而异。”李学欣介绍,有些药物的中毒剂量和有效剂量差别可能很小,为了准确掌握计量,医院开展了血药浓度分析测量,及时调整药量。而平时对于刚调整药物方案的患者,他们也会特别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患者健康。而在患者出院后,他们每月打电话随访,嘱咐患者“即便是忘了吃饭,也不能忘了吃药”。
在袁俊枚桌上,有几本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患者的病情、用药情况、反馈等,还有精神科每周三上午早会疑难病例讨论时的内容。这样的笔记本,精神科的医护人员每个人都有几本,密密麻麻的字迹体现着他们的用心和细心。
【交流】做患者的亲人与朋友
许多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没有自我控制、约束能力,很多时候都是被家人强制带到医院就医,病情严重需要住院治疗时,也没有家属陪伴。这时精神科医务人员就要充当“家属”的角色,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甚至帮他们洗澡、洗头等。
李学欣介绍,有些正处在疾病急性期的患者,发作起来不受控制,力气也很大,一旦出现过激的举动,他们就得迅速反应,保护患者和其他患者不受伤害。“我们医护人员被患者打骂都是常事,已经习惯了。有一次患者把刚拿到手的汤泼了出来,多亏汤不是很烫。”说起这些,两位医生都心有余悸,但下一次患者有什么需要照顾的地方,他们依然会不离不弃。
怎么跟患者交流呢?李学欣说,这就得把患者当朋友,对于患者所说的内容,即便听上去再不符合常理,也要首先对他们表示认可,承认他们说得对,再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有希望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得到患者的配合,也才能让患者在离开医院后更加遵守医嘱。
曾经有患者因精神类疾病发作,暴力伤人,入院治疗。李学欣通过平等交流取得了患者的信任,患者在院期间很配合治疗,出院后也按医嘱服药,这十几年来从未再发病。
当然,精神科的医生们还接诊那些有着不良情绪的来访者,为他们预约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精神类疾病。袁俊枚说,对待这样的来访者,更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才能让他们敞开心扉,讲清楚自己的心理困境,以便给予恰当的帮助。
袁俊枚接待过一对关系不好的母女,有强烈控制欲的妈妈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了困扰。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和进行“角色扮演”,母女关系得以缓和。“看到求助者在我们这里咨询后能够获得帮助,改变现状,解决问题,作为医生,我很开心。”
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40名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应有的收获和回报。如今,精神科已从当时建科的十几张病床发展到如今的100张病床;该科室日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信赖;很多来求助的患者都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有患者家属说,“这些医生、护士都十分亲切、热情、专业,特别感谢他们!”(张绪江 王浩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