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腰疼,可能是什么疾病?很多普通人认为应该是腰肌劳损或者腰椎间盘突出,很少想到可能是神经系统出了问题。如何能够透过表现找到真正的疾病是什么,从而开展有效的治疗,则考验着医生的基本功和临床经验。
近日,记者采访了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神经三科主任林占奎。他是个福尔摩斯迷,在他看来,疾病的诊疗过程就如同侦探探案一样,都是为了寻找“真凶”,并将其“捉拿归案”。那么,这两者又有着什么不同?且听林占奎慢慢道来。
建立“临床思维”助力探案
林占奎2005年大学毕业后来到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从懵懂的医学生到如今的科室主任,林占奎说这些年思想上发生了几次飞跃,直接的后果就是建立了临床思维。
“刚参加工作时,医院对我们进行了培训,更加认识到了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林占奎说,,刚一开始工作时也略有紧张。“我喜欢跟着老师的思维走,看看老师是怎么与患者沟通、怎么思考的,如果我的思维能跟得上老师的脚步,说明我基本掌握了这个疾病,如果有困难,回去再读书。”通过这样的过程,林占奎逐步建立了临床思维,搭起了自己的知识框架,把知识点穿了起来,再给病人看病时就熟练了,能够预判病人下一步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因为书本上的知识点是分散的、典型的,但患者的病症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不典型的,林占奎认为“病人是医生进步最好的老师”,而只有通过对病人详细的查体、问诊,将患者所表现出的特点与疾病的特点一一对照,一步步缩小疾病的范围,再结合现在的影像学辅助检查,做出最终的判断。而对患者的诊疗,可能从患者一进门就开始了,比如观察患者进来时的面部表情是冷淡的、激越的还是微笑的、抽动的,如果是冷淡的可能是某些疾病,而患者的步态也提示着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微小的病变,与患者交谈时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因为神经系统问题导致失语、语言不清等症状。“为什么会有疑难杂症?其实还是知识上有欠缺。” 林占奎习惯在当天就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避免问题越积越多。曾经有个患者,一开始是脚后跟长肿瘤,即便是切除后还会继续长,林占奎通过查体、检查判断是脑腱黄瘤病,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避免肿瘤的继续增长。
为深爱着的神经科奋斗
林占奎曾在内科工作过4个月,自从从事神经科工作后,越来越喜欢这个专业,因为神经科把人当成了整体,许多看上去风牛马不相及的症状可能都是因为神经系统的疾病导致的。而这个过程就像探案一样,靠医生自己的思考,让林占奎沉迷其中。
因为热爱,更加愿意学习。林占奎把专业书籍越读越薄,认真体会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行字,分析其他医生的诊疗思路。为了方便会诊,林占奎还学习了其他专业的知识,“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比较少,就会更想学习了。”林占奎有个脑梗塞的病人,同时伴有偏头痛、心脏卵圆孔未闭,影像学显示他的脑梗塞与其他人的不同,“这个病人的影像学检查是前期有脑梗塞症状,中期消失了,后期又出现了。”林占奎综合判断是由于偏头疼造成脑血管血管收缩而引起的分水岭型脑梗塞,他邀请上级专家会诊,也是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2013年,林占奎按医院的安排,成立了神经三科。这时,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确立科室的主攻方向、寻找病源、带领大家成长。刚开始时,他经常开车带着大家一起去乡镇义诊,跟患者建立感情,让科室走上了正规。而他在带教过程中,也注意培养大家的临床思维,让年轻医生尽快学会怎么诊疗疾病。
当医生时间越长,林占奎就越谨慎,他认为“当医生,不能糊弄自己,不能糊弄病人。”如果不认真思考而给出的治疗方案,可能是致命性的。有个患者因单纯性双下肢无力在多家医院按腰椎问题进行治疗,但未见效果,且逐步发展。林占奎检查后,判断可能是胸髓有问题,检查发现是胸主动脉瘤,建议患者转院治疗。而医生是否认真治病、有无认真答疑解惑,患者心里自然有杆秤,“我想,这就是医德的体现。”
说到未来,林占奎希望能用自己所学为更多的患者治病,继续深造,为自己深爱着的神经科继续奋斗。(通讯员 张绪江 王浩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