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内新闻>详细
首页 > 院内新闻 详情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Qzone
回顶部
(济南时报)美慈善老人仙去 一生倾爱在山东
时间:2013-04-29 | 来源: | 作者:国际和平医院 | 阅读:

  96岁的美籍老人牧琳爱昨晨在聊城逝世,她生在中国,为中国的慈善事业倾尽所有。她逝在中国,遗体将捐献给医疗机构。记者张勇 摄(资料照片)

  28日,记者从聊城国际和平医院获悉,该院名誉院长牧琳爱女士于凌晨4:50因病去世,享年96岁。据悉,29日,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将在医院设灵堂,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吊唁,并按简朴、庄重的原则为其办理后事。按照老人生前遗愿,遗体将捐献给有关医疗机构。

  最大心愿 来到了中国
  牧琳爱(英文名EuniceMoeBrock,1917年出生,美国公民)生在北戴河,不到1岁时随父母到聊城定居,一呆就是12年。她曾表示,自己最快乐的童年生活是在聊城度过的,因此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1999年9月,已经82岁的牧琳爱在丈夫去世后,不顾儿女们的劝阻,变卖了在美国的房产、汽车和山林,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下来到中国,在聊城生活一直到去世。
  28日下午,记者在聊城牧琳爱的家里见到了她的小女儿Sylvia,她告诉记者,当年妈妈来中国时,她们并没有担心,只是心里有点紧张。后来知道到中国后,妈妈定居在聊城市的一个农村,可以实现她过田园生活的愿望,并且当地政府对妈妈照顾得非常好,安排了专门的翻译,她们都非常放心。Sylvia曾来中国看过妈妈2次,每次来妈妈都表示在中国生活很开心,和周围邻居也相处得很好。
  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宣传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牧琳爱老人非常喜欢中国,她在聊城生活的十多年间,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老人曾表示,来中国后她完成了自己最大的心愿。

  中国情怀 美国人的中国心
  牧琳爱一生热爱和平,作为中美友谊协会成员,她积极致力于发展中美友谊事业。在中国生活期间,她赞赏中国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曾长期为中国国家领导人申请诺贝尔和平奖积极奔走。
  作为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名誉院长,她积极促成医院与国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协作。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医疗专家多次来医院进行交流、访问、讲学;同时资助医院工作人员前往国外进修学习。担任名誉院长后,她捐资为医院修建花园、假山、鱼池,表示要为病人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她常说:“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有一颗中国心。”
  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牧琳爱老人曾当过美国丹佛市儿童医院的院长,她非常喜欢卫生事业,平时经常去医院的妇产科病房走访,她说自己喜欢看刚出生的孩子;她也经常去医院的老年人病房走访,通过翻译给病人讲解如何保健。

  热爱慈善 穿越国界的大爱
  采访中,很多和老人熟悉的人都表示,老人对中国的慈善事业很关心。1999年—2001年,她为聊城市刘庙村修路、建果园,扩建图书室;为村里的中美友谊小学购置电脑100台;为55名老人购置老花镜;为32名患白内障的老人提供手术医疗救助,投入总计约35万元。2003年“非典”发生时,老人向聊城市慈善总会捐款5000元。汶川地震时,老人捐款1800元。她的女儿表示,母亲的大爱是无私的、无国籍的。
  2007年,中宣部批示在全国各地开展向牧琳爱学习的决定。2007年8月11日,在她90岁寿辰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的采访,表达了其想终生留在中国的愿望。牧琳爱还先后获得“山东慈善大使”、“中华慈善大使”、“2006年感动山东十大人物”、“感动中国真情故事十大人物”、“山东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记者陈彦杰 通讯员张绪江 (时报4月28日聊城电)

  亲朋眼中的牧琳爱

  【邻居】非常遗憾没见她最后一面
  28日下午,在牧琳爱的家里,她的邻居张炜告诉记者,从牧琳爱到聊城定居后他们就认识了。和老人天天接触,对他影响很大。老人学识渊博、热爱慈善、热爱公益,对所有人都平等看待。平时在小区里看见打扫卫生的人,90多岁的她都要走过去和人握握手,感谢别人给她提供干净的居住环境。
  老人的一位邻居介绍,当年牧琳爱认为中国国家领导人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就自己为此奔波。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但她告诉周围的人,她自己写信,她让朋友写信,让朋友再转告朋友写信,时间长了,力量就大了,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决定。
  张炜告诉记者,知道老人去世后他非常伤心,没见老人最后一面,非常遗憾。张炜和妻子一直在帮着忙活老人的后事,希望尽自己的所能帮帮忙。

  【翻译】她在家里办起了英语角
  最近几年因身体不好,老人和翻译一家三口住在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的家属院内,房子有四五十平方米,老人住在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内。记者看到,老人住的地方很简朴,房间内摆放着一个宽约1.5米的床,床对面是一个衣柜,靠窗的位置放着电脑桌、打印机、书柜。
  老人在自己家里举办英语角,经常有邻居过去交流。当地的大学生、中小学生也可以参加。交流中,学生如果反映她说得快,自己听不懂,她总是说可以给她提意见。
  28日下午,邻居张炜当起了媒体采访的翻译,他表示,和老人认识十多年,自己获益很多,老人知识渊博、乐观生活,这些都给自己带来了好的影响。

  【女儿】兴趣广泛90多岁还写书
  牧琳爱的女儿Sylvia介绍,母亲一生兴趣广泛,喜欢研究学问,对气功、宗教、政治、心理学都感兴趣,去世前还一直写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现在已经写完,目前正由工作人员翻译。
  记者在几年前采访老人时,当时已经90多岁的她还在茶几上一直不停地写东西,用电脑写好,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再交给翻译。记者在老人家里看见,客厅的书柜和卧室的书柜内,摆放着很多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都标注着记号。翻译表示,这都是她生前记录的各方面的知识。 记者陈彦杰 通讯员张绪江(时报4月28日聊城电)

  记者手记 老人,一路走好

  得知牧琳爱老人去世的消息,记者心情很沉重。脑海中浮现出她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面容。
  2009年7月24日,山东公安厅的人员来到聊城,向老人颁发中国“绿卡”,记者跟随采访,认识了牧琳爱。在记者的印象中,当年92岁的她满头银发,一双碧眼,脸上挂满笑。
  当她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绿卡”时,双眼笑得眯成了一条线,并说出了自己申办“绿卡”的原因:由于要办理签证,牧琳爱每年都要回美国一次。有了“绿卡”,就可以免去来回奔波之苦,还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费用用于慈善事业。“我以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爱护别人,这样我就很快乐,我喜欢中国人。”
  那次采访,这位笑容可掬的美国老人,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两年后,听到老人的消息,更让记者震惊,2011年,牧琳爱想余生永远在中国住下来,她和丈夫都立了遗嘱,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疗机构。丈夫把遗体捐给了美国,她要把遗体捐给中国,这样就彻底圆了自己的“中国梦”。
  地域有界、大爱无疆,这位可爱的老人走了,给我们留下一种大爱,一种跨越国度和肤色的大爱。牧琳爱老人,一路走好。(记者殷玉国 通讯员张绪江)

  网址:http://jnsb1.e23.cn/html/jnsb/20130429/jnsb982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