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守畦带着儿子、孙子一起来为牧琳爱老人送行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张勇 摄□本报特派记者 陈彦杰发自聊城
4月29日上午,在聊城国际和平医院新病房楼一楼东侧的大厅内,一场不分国界的大爱,在不同人之间互相传递的场景让很多人潸然泪下。“我是专门从济南过来的,一定要看牧老师最后一眼”、“牧老生前最喜欢红色的玫瑰花,我专门给她买了12朵红玫瑰送过来,我就是她在中国的女儿”、“我和牧老师认识10多年了,获悉她去世的消息,我今天带着69岁的妈妈、3岁多的女儿来送她老人家最后一程”……在现场,很多人表达着对牧琳爱老人的不舍之情。
29日上午,牧琳爱老人的悼念灵堂刚设好,很多慕名而来的人纷纷到她的遗像前和她告别。这些人中,有年近70岁的老人、也有不到3岁的孩子;有早上5点钟从莘县专门赶来的托老院负责人、也有从临清赶来的基层社区卫生人员。
“她给了我做慈善事业的信心”
在悼念现场,一位64岁的老人掩面大哭,“我知道的晚了,没见你最后一面,我受你的影响很大,我会坚持把慈善事业一直做下去的。”老人哭着说。
老人叫崔兆明,是莘县人,平时自己也喜欢做慈善事业。年轻时,他经营煤炭生意攒下了四五十万元钱,但他不想把攒下的钱直接给儿女们,而是想用来做慈善事业,让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据了解,崔兆明现在办了一个托老所,让失去一方的孤单老人住在那里,以此来帮助他们。
崔兆明和牧琳爱结识10多年了,最早他是通过电视了解到牧琳爱老人放弃美国优越的条件,卖了自己的房子、汽车和私有山林到聊城定居,每当中国有大灾大难时,她都慷慨解囊,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别人,不求索取的感人事迹。后来,牧琳爱老人曾专门去他办的托老所给老人们讲解知识,帮助他们。两人结识后,牧琳爱曾经几次去莘县,崔兆明和牧琳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崔兆明表示,他刚开始做慈善事业时,家人和身边的很多人都反对,认为他的做法不可理解。自从和牧琳爱老人结识后,了解了她的感人事迹,更加坚定了自己做慈善事业的信心。他说:“我现在的能力有限,托老所只有11个老人,但我会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能帮多少是多少。等条件好了,我会再办个大的托老所,来帮助更多的人。”
这一次,崔兆明专门带来了自己种植的甜瓜,他表示,以前看望牧琳爱老人时,经常带自己种的甜瓜,老人很喜欢吃。崔兆明说:“牧琳爱走了,我失去了好朋友,但她的精神感化着我,她给了我做慈善事业的信心,我会把我的慈善事业一直做下去的。”
“我就是她在中国的女儿”
29日早上,记者陪同牧琳爱老人的女儿Sylvia刚吃完饭,翻译王玉清就说:“赶紧下去吧,有一个临清的女士已经在楼下等了很长时间了,她是专门过来给老人送行的。”
随后,记者在楼下见到了等待已久的杨成梅。28日下午,她听说牧琳爱老人去世的消息,当晚就想赶到聊城。但是当时天已黑,已经没有到聊城的客车。29日早上5点多,杨成梅坐车从临清赶到了聊城。
杨成梅是在2005年的一次社区卫生人员培训时和牧琳爱老人结识的,从此二人成了好朋友。虽然不能直接交流,但是牧琳爱通过翻译给杨成梅讲解了很多医学方面的知识,也教会了她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教会了她做人做事的道理。杨成梅说:“她放弃自己优越的条件,来到聊城定居,给我们奉献她的智慧。老人身边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女,我就是她在中国的女儿。”
牧琳爱老人平时喜欢吃土豆泥,杨成梅每次去看她时,都会给她买上一些。今年元宵节时,杨成梅还专门从临清赶到聊城去看望牧琳爱,给她带去了元宵和土豆泥。
在悼念现场,杨成梅送上12支红玫瑰和土豆泥,她告诉记者,平时送给老人这些东西,她都非常高兴。如今老人走了,她还是给老人带来了她最喜爱的东西。“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每次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说自己最喜欢聊城了,喜欢这里的人、这里的风景。每当想起这些话,我就……”说着说着,杨成梅已泣不成声。
Sylvia告诉记者,母亲在中国生活得很好,虽然他们姊妹4个都不在母亲身边,但是母亲在中国有无数个儿女,他们对母亲都很好。看到现场有很多慕名而来悼念母亲的人,Sylvia非常感动,她说她感受到了整个城市的爱,感受到了中国的热情。
“为她做任何事情都很有意义”
翻译王玉清和牧琳爱老人在一起生活已10多年了,她们一家3口平时和老人住在一起。“我就是一家人,我一直把她当做我的母亲。她走了,我感觉我失去了最亲的人。”王玉清这样说。
老人病重期间,王玉清的母亲正好也住院,但王玉清一直陪在牧琳爱的身边。王玉清说:“我母亲和牧老相比还年轻,我以后还有时间孝敬她。但是牧老这么快就走了,我真的不适应,我都不知道以后的生活该怎么过了。”
王玉清在悼念现场一直陪着Sylvia,有来悼念的人她还是继续当翻译。记者看到,王玉清红肿的眼睛始终含着泪水,每当说到动情之处时,她都会转过身去大哭一会。
29日下午,记者临走时和王玉清及Sylvia告别,王玉清躺在床上面容憔悴。随后,她走到客厅对记者说:“这个位置是牧老经常坐的位置,我现在一回家还感觉她坐着这里。女儿也常问婆婆去哪了,我们一家人都离不开她。”
每年过年过节是别人放假放松的日子,但对王玉清来说却是最忙碌的时候。有八九个春节她都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一直陪伴着牧琳爱老人在刘庙和聊城度过。王玉清说,“为她做任何事情都很有意义。”
“她虽然走了,但我们的爱要延续”
在悼念现场,原聊城市妇联主席刘东玲和女儿刘振宇一直站在Sylvia身边,刘振宇还不停地给Sylvia翻译来悼念的人的问候及祝愿。
刘东玲介绍,女儿如今已是济南一所大学的外语教师了,以前跟牧琳爱老人学习过英语。在短短的几天接触中,老人无私的爱、学识渊博、生活简朴、做事认真,这些都让女儿受益匪浅。获悉老人去世的消息后,刘振宇专门从济南赶到聊城送别老人。
刘振宇给牧琳爱老人鞠完躬后,和Sylvia紧紧地抱在一起。她一边安慰Sylvia,一边介绍老人在中国的事迹以及当地人对她母亲的爱。
刘东玲对Sylvia说:“你母亲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她虽然走了,但我们的爱要延续,以后聊城还是你们的家,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
记者手记:爱,在现场传递
牧琳爱老人去世的消息,传遍了齐鲁大地。受过她帮助的人纷纷赶去悼念,送她最后一程。
山东大学大四学生王丹阳在悼念现场给Sylvia当起了翻译,她表示,自己小时候住在国际和平医院家属院,初中时经常去老人家里的英语角学习英语。那时候,她每周去一次,初中高中的几年,英语水平提高很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牧琳爱老人的影响。王丹阳说:“我现在是一名大学生,还不能为老人做什么事,但是她大爱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我会一直传递下去。”
在悼念现场,郝先生69岁的母亲和3岁多的孩子一直哭个不停。郝先生介绍,他和牧琳爱老人认识四五年时间了,从交流中感受到了牧老的慈善,以及她对生活的乐观。牧老对他的生活和事业影响很大,他也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经常讲牧琳爱的故事,希望这种跨越国界的大爱能传递下去。
29日上午,悼念现场还没有布置好,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的两位退休副院长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原副院长付德兴告诉记者,从牧琳爱到聊城国际和平医院,他们就在一起工作,老人对他影响很大。牧琳爱老人做慈善事业捐钱很多,但是她的生活很简朴,一起吃饭时,饭菜不小心掉在饭桌上,她都会捡起来再吃,不浪费一点粮食;老人出门有单位的车接送她,她都要付钱,不白用单位的车辆。牧琳爱老人简朴的精神和做慈善事业的无私让他感动。
国际和平医院儿科医生聂军华眼含热泪告诉记者,她很敬重牧琳爱老人。老人平时很喜欢小孩,自己生孩子时还专门借老人的衣服包过。当地有一种说法,刚出生的孩子穿老人的衣服沾沾喜气好,牧琳爱老人当时很高兴地脱下了自己的外套。
网址:http://jnsb1.e23.cn/html/jnsb/20130430/jnsb982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