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琳爱老人遗体运到济南用于医学研究 成为我省第二例捐献遗体的外国人
省红十字会向牧琳爱的女儿颁发遗体捐献证书 记者张勇 摄□本报特派记者 陈彦杰发自聊城
哀乐低垂,哀思绵绵,5月2日,聊城,整座城市弥漫着淡淡的哀伤。
当天下午,上百人在聊城市殡仪馆排队,为美国“慈善老人”牧琳爱送行。为见她最后一面,有过一面之缘的李先生一大早从济南坐车到聊城,很多受过她帮助或听说过她的人,都自发前来送行。
遗体告别仪式后,牧琳爱的遗体捐献给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她成为我省第二例捐献遗体的外国人。该学院实验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牧琳爱的遗体将用于学院的医学研究。生前,她把自己最后的14年时光奉献给聊城;身后,她将遗体留在这片土地上,永远守望着她的朋友们。
痛别 上百人排队见她最后一面
牧琳爱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安排在2日14点,不到13点,一些人就在殡仪馆门前排起长队。
宋士良是牧琳爱在刘庙村的邻居,他带着妻子和儿子、女儿一起为牧琳爱送行。“两个孩子都是牧琳爱老人看着长大的,和老人感情非常深”,他脸上挂满泪水,“4月21日,我还带着9岁的儿子和她玩了一天,儿子知道牧琳爱奶奶去世后,伤心地哭了。”
遗体告别仪式上,山东大学大四学生刘丹阳一直为牧琳爱的女儿当翻译,一边照顾着牧琳爱的大女儿,一边眼含热泪翻译。刘丹阳说:“我以前每次放假回家都和她说说话,她给我帮助很多。她乐观的生活态度、执着的敬业精神及大爱无疆的境界都是我今后学习的榜样,牧老走了,她的精神我会一直学习下去。”
上百人参加了牧琳爱的遗体告别仪式。牧琳爱的女儿索维娅在感谢信中说:“我被你们对她的爱戴和对她的欣赏深深打动了,她在你们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感动于你们之间发生的那些故事;关于你们与她分享了美好时光的故事,她的爱心和仁慈的故事,你们给她带来的那些欢乐的故事以及关于她的幽默感的故事。她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伟大的母亲,她完美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聊城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牧琳爱老人走了,但是她做的慈善事业还在,聊城人不会忘记她对聊城的帮助。慈善老人走了,但是她依然活着。
送行 村民永远不会忘记她
在牧琳爱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刘庙村村妇联主任李雪英介绍,村里来了20多名代表,很多受过牧琳爱帮助的老人也想来,但是路途远,他们20多人便代表全村的老百姓来送她。“今天学生上课,很多孩子本来也要来,怕耽误孩子们学习,没有让他们来,学生们4月29日已经来一次了。”李雪英说。
李雪英介绍,牧琳爱老人非常喜欢孩子,刘庙村的孩子下课后经常到她家去玩。牧琳爱也非常关注当地的教育。刚到刘庙时,牧琳爱就对村里的小学进行考察,得知学校尚未开设计算机课,她就捐款建起学校第一个微机室。此后,她又资助刘庙村幼儿园和安乐镇一些学校购置玩具和教学器材。她说:“牧琳爱老人生活非常节俭,但热衷慈善事业,她为刘庙村修路、建果园,扩建图书室,为刘庙村的老人买老花镜,为患白内障的老人提供手术医疗救助……”
“老人这么快就走了,我们心里真的很难过,村民不会忘记她。”说着,李雪英哽咽了。
追忆 失去她就像失去亲人
5月2日上午,阳谷寿张中心敬老院院长贾秀兰告诉记者,知道牧琳爱去世后,4月30日上午,她带着35名老人去为牧琳爱老人送行,老人们表示不管路多远,都要送牧琳爱最后一程。贾秀兰说,从2005年开始,牧琳爱老人每年都会到他们敬老院过老人节。这些年来,牧琳爱与敬老院的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牧琳爱是好人,她把全部的爱都播洒在了中国,我们应该缅怀她。”贾秀兰噙着泪花说,失去她,就像失去亲人一样难过。
牧琳爱的父亲是一位传教士,牧琳爱一岁多时跟着父母到了聊城,13岁随父母回到美国。牧琳爱在聊城生活时,有一位儿时最好的伙伴周仁杰。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周仁杰的女儿周宝玲替父亲为牧琳爱送上花圈。
周宝玲介绍,牧琳爱和她的父亲同岁,小时候是她的奶奶把牧琳爱看大的,牧琳爱很感激她奶奶,1992年,牧琳爱和丈夫专门从美国去聊城找过她们,那也是她们第一次见面,此后经常书信交流。说着,周宝玲从包里拿出一沓和牧琳爱的合影照片,还有牧琳爱父亲为她父亲和牧琳爱拍的合影。“牧琳爱为找我们,费了很大劲,她先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联系,联系到我们后,当时我父亲已经去世了,我们认为她不来了,没想到她说一定要来,来看看她小时候住的地方,去感谢一下我奶奶。”周宝玲说,“牧琳爱非常感恩,她说自己从小在中国长大,受到过中国人的帮助,有机会一定要来回报,她做到了。”
周宝玲说,牧琳爱到聊城定居后,她一直把牧琳爱当姑姑看待,过年过节都去看望老人,牧琳爱也把她家当做自己的家,“牧琳爱去世了,我和牧琳爱孩子们的感情还会延续下去。”
延伸阅读
遗体可以保存至少100年
牧琳爱在生前决定死后要捐献自己的遗体,她去世后,遗体捐献给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用于医学研究。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刘晓光介绍,牧琳爱老人的遗体经过相关处理后,将制成标本,遗体可以保存至少100年时间。
刘晓光介绍,学院有我国第一个人体标本博物馆,每年接收遗体捐献20多例。“牧琳爱老人是我省第二例捐献遗体的外国人,也是我们学院接受的第一例外国人遗体,我们非常感谢牧琳爱及她的家人,牧琳爱的遗体对于我们的医学研究非常有意义。”刘晓光说。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临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杨成梅告诉记者,她很敬佩牧琳爱的大爱精神,如果将来条件允许,自己也会考虑捐献遗体。 (记者陈彦杰)
http://news.e23.cn/content/2013-05-03/2013050300051.html